2025年11月5日上午,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武汉市艺术学校联合承办的第九期文艺沙龙在武汉市艺术学校成功举办。本期沙龙特邀国家京剧院院长、一级编剧王勇担任主讲嘉宾。市文旅局副局长杨菁出席活动。局艺术处、市直艺术单位领导和专业人员,以及市文旅局干部专业能力提升学员等共同参与。沙龙由武汉市艺术学校校长聂磊主持。
作为一位始终坚守“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理念的剧作家,王勇以“一个人、一艘船、一座碑、一本日记和一封信”为线索,串联起《呦呦鹿鸣》《人民英雄纪念碑》《红船》《天使日记》《侨批》五部代表作的创作心路,阐释了他如何将宏大的时代叙事融入个体的生命体验中。
王勇院长指出,现实题材创作虽难,却是戏剧工作者的使命所在。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他强调,创作者应拥抱生活,“只有生活的磨砺才能让你成长,创作在生活的磨砺中,才能真正找到生活的真谛”。
结合具体作品,王院长分享了在创作《呦呦鹿鸣》时,他设计了“三个屠呦呦”在同一时空对话的舞台结构,展现科学家坚守的精神魅力,“从屠呦呦的平凡中挖掘出不平凡,从真实中提炼升华,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朴素处见崇高,一个人是一份崇高”。他提出,创作者需“跪下去”感受土地的温度、人物的温度、舞台的温度,但更要“站起来”观照笔下的人物。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他选择聚焦普通石匠,通过“有这么一群石匠,从前跪着雕碑,如今站着刻碑,如今雕刻的是人民自己,是人民英雄”的故事,展示历史的沧桑巨变和时代的伟大精神,揭示“人民雕刻人民英雄”的深刻内涵,实现“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升华。
他强调,“戏剧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在《红船》创作中,他通过16次时空转换,将历史的宏大与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个体的梦想交织,呈现中国共产党开天辟地的精神航程。
在谈到创作内核时,王勇院长提出“悲悯意识”是优秀作品的灵魂。他解释道:“感同身受是悲悯,你的苦、你的悲、你的愁,也就是我的悲、我的愁。”从《天使日记》中医护人员的生离死别,到《侨批》中华侨家庭的命运辗转,他都力求感同身受,从人性深处触发共鸣。他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不是偏激的、极端的,一定不是缺失人性和悲悯情怀的,一定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既能给观众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强烈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一定是温馨宁静、抚慰人性的精神家园”。
分享的尾声,王院长强调创作要沉下心来,扎根生活,力戒浮躁,耐住寂寞,千锤百炼,精雕细刻,他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作为结语:“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沙龙最后,市文旅局副局长杨菁在总结中表示,王勇院长的分享“贯穿着真与情”,希望参加讲座的院团长和创作者们要“懂创作规律,懂市场,更要有情怀”,并鼓励大家成为有“才气、才华与才情”的人才。本期沙龙在真诚而深入的交流中落下帷幕,为武汉文艺工作者在“扎根人民、书写时代”的创作道路上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迪。
来源:武汉艺坛
MAJOR
专业建设
Copyright 2004-2024 网站备案号:鄂ICP备05005476号-1







